技术详情技术附图
基本信息
技术标题黄土隧道支护理论与设计施工关键技术 目前技术所处阶段 量化生产
融资金额未确定 融资占比未确定
合作方式 其它  合作开发     技术许可 投入产出没有更多内容
技术关键词隧道工程;黄土;支护理论;设计;施工 项目简介 黄土在我国分布面积达64 万平方公里,黄土垂直节理发育、多孔、结构疏松,遇水易崩解、剥落,黄土隧道建设中普遍出现了地表裂缝、拱部整体沉降、衬砌开裂和坍塌等严重的工程问题和事故,造成人员伤亡、工期延误,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极大,属世界性技术难题。由于断面扁平、跨度大,使得公路黄土隧道在变形、结构受力和支护技术等方面与铁路黄土隧道有明显区别。 本项目历经13 年科研攻关与工程实践,围绕黄土隧道支护理论、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3 大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,形成了完整的黄土隧道支护理论与设计施工关键技术体系。主要创新性成果包括: (1)创立了黄土隧道支护理论。探明了公路黄土隧道变形规律,发现了黄土隧道拱部系统锚杆受压,揭示了系统锚杆不能约束黄土隧道变形的机制,建立了黄土隧道钢架锁脚锚杆(管)组合结构力学分析方法,从而提出了黄土隧道采用钢架为主体控制变形的刚性支护理论,突破了以锚喷柔性支护为主体的岩承理论。 (2)创建了公路黄土隧道结构设计方法。建立了基于现场实测钢架应力的黄土隧道结构荷载计算方法,提出了公路黄土隧道围岩分级标准,创建了黄土隧道“钢架喷网锁脚锚杆(管)+二次衬砌”结构体系,提出了公路黄土隧道结构支护设计参数,从而形成了公路黄土隧道结构设计方法,为制定公路黄土隧道设计规范奠定了理论依据。 (3)创新了黄土隧道施工技术。提出了“快挖、快支、快封闭,二次衬砌仰拱紧跟,二次衬砌适时施作”的黄土隧道施工方法,形成了3 项国家级工法;研制了一系列应力应变测试仪器、远程监测系统,建立了高效率的黄土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法。创新了黄土隧道施工技术体系,提高了施工工效近2 倍,攻 克了黄土隧道地表裂缝、拱部整体沉降、衬砌开裂和坍塌防控技术难题。 项目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1 项、一等奖1 项。获授权专利37 项(其中发明专利12 项)、软件著作权4 项,获国家级工法3 项、省部级工法4 项,出版专著3 部,发表学术论文103 篇(SCI/EI 收录29 篇),编制了国家行业标准《公路隧道设计细则》(JTG/T D70-2010)(黄土地区隧道设计)和《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标准》(交质监发[2008]274 号)(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相关内容)。核心成果还被纳入《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》(JTG 3370.1-2018)和《铁路黄土隧道技术规范》(Q/CR 9511-2014),为我国公路和铁路1043 公里/945 座黄土隧道的建设提供了设计理论支撑和施工技术支持,节约工程费用13 亿元。目前我国在建和规划黄土隧道729 公里/386 座,该项成果应用前景广阔,仅取消系统锚杆就可节省工程费用32 亿元。 项目成果系统解决了黄土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难题,实现了黄土隧道修建技术的重大突破,有力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,在黄土隧道工程领域起到了 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,对于支撑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实施具有重要意义。
技术信息 (1)创立了黄土隧道支护理论。探明了公路黄土隧道变形规律,发现了黄土隧道拱部系统锚杆受压,揭示了系统锚杆不能约束黄土隧道变形的机制,建立了黄土隧道钢架锁脚锚杆(管)组合结构力学分析方法,从而提出了黄土隧道采用钢架为主体控制变形的刚性支护理论,突破了以锚喷柔性支护为主体的 岩承理论。 (2)创建了公路黄土隧道结构设计方法。建立了基于现场实测钢架应力的黄土隧道结构荷载计算方法,提出了公路黄土隧道围岩分级标准,创建了黄土隧道“钢架喷网锁脚锚杆(管)+二次衬砌”结构体系,提出了公路黄土隧道结构支护设计参数,从而形成了公路黄土隧道结构设计方法,为制定公路黄土隧 道设计规范奠定了理论依据。 (3)创新了黄土隧道施工技术。提出了“快挖、快支、快封闭,二次衬砌仰拱紧跟,二次衬砌适时施作”的黄土隧道施工方法,形成了3 项国家级工法;研制了一系列应力应变测试仪器、远程监测系统,建立了高效率的黄土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法。创新了黄土隧道施工技术体系,提高了施工工效近2 倍,攻克了黄土隧道地表裂缝、拱部整体沉降、衬砌开裂和坍塌防控技术难题。 市场应用 交通运输
技术优势 目前我国在建和规划黄土隧道729 公里/386 座,该项成果应用前景广阔,仅取消系统锚杆就可节省工程费用32 亿元。对于支撑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实施具有重要意义。 时间 2024-04-26 10:16
专利信息
处理进度
  • 提交成果

  • 成果确认

  • 成果接洽

  • 协议签订

  • 成果关闭

摘要

黄土在我国分布面积达64 万平方公里,黄土垂直节理发育、多孔、结构疏松,遇水易崩解、剥落,黄土隧道建设中普遍出现了地表裂缝、拱部整体沉降、衬砌开裂和坍塌等严重的工程问题和事故,造成人员伤亡、工期延误,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极大,属世界性技术难题。由于断面扁平、跨度大,使得公路黄土隧道在变形、结构受力和支护技术等方面与铁路黄土隧道有明显区别。 本项目历经13 年科研攻关与工程实践,围绕黄土隧道支护理论、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3 大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,形成了完整的黄土隧道支护理论与设计施工关键技术体系。主要创新性成果包括: (1)创立了黄土隧道支护理论。探明了公路黄土隧道变形规律,发现了黄土隧道拱部系统锚杆受压,揭示了系统锚杆不能约束黄土隧道变形的机制,建立了黄土隧道钢架锁脚锚杆(管)组合结构力学分析方法,从而提出了黄土隧道采用钢架为主体控制变形的刚性支护理论,突破了以锚喷柔性支护为主体的岩承理论。 (2)创建了公路黄土隧道结构设计方法。建立了基于现场实测钢架应力的黄土隧道结构荷载计算方法,提出了公路黄土隧道围岩分级标准,创建了黄土隧道“钢架喷网锁脚锚杆(管)+二次衬砌”结构体系,提出了公路黄土隧道结构支护设计参数,从而形成了公路黄土隧道结构设计方法,为制定公路黄土隧道设计规范奠定了理论依据。 (3)创新了黄土隧道施工技术。提出了“快挖、快支、快封闭,二次衬砌仰拱紧跟,二次衬砌适时施作”的黄土隧道施工方法,形成了3 项国家级工法;研制了一系列应力应变测试仪器、远程监测系统,建立了高效率的黄土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法。创新了黄土隧道施工技术体系,提高了施工工效近2 倍,攻 克了黄土隧道地表裂缝、拱部整体沉降、衬砌开裂和坍塌防控技术难题。 项目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1 项、一等奖1 项。获授权专利37 项(其中发明专利12 项)、软件著作权4 项,获国家级工法3 项、省部级工法4 项,出版专著3 部,发表学术论文103 篇(SCI/EI 收录29 篇),编制了国家行业标准《公路隧道设计细则》(JTG/T D70-2010)(黄土地区隧道设计)和《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标准》(交质监发[2008]274 号)(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相关内容)。核心成果还被纳入《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》(JTG 3370.1-2018)和《铁路黄土隧道技术规范》(Q/CR 9511-2014),为我国公路和铁路1043 公里/945 座黄土隧道的建设提供了设计理论支撑和施工技术支持,节约工程费用13 亿元。目前我国在建和规划黄土隧道729 公里/386 座,该项成果应用前景广阔,仅取消系统锚杆就可节省工程费用32 亿元。 项目成果系统解决了黄土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难题,实现了黄土隧道修建技术的重大突破,有力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,在黄土隧道工程领域起到了 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,对于支撑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实施具有重要意义。

权利要求